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鲆鲽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场地要求、设施设备、苗种放养、水质管理、饲料与投喂、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鲆鲽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actory-based 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of Flounder and Sol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2087-2012 鲆鲽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规范》是一项针对鲆鲽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技术标准,它对鲆鲽鱼的养殖环境、设施设备、苗种选择、饲料投喂、病害防治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规定。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养殖环境与设施
该标准明确要求养殖池应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并且池底设计需便于排水和清洁。具体来说,养殖池的水温应保持在适宜范围内,通常为8℃至20℃之间,这有助于鲆鲽鱼的生长发育。同时,养殖设施必须配备完善的过滤系统和增氧装置,确保水质清澈、溶氧充足。此外,还强调了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维护保养的重要性,以防止因设备故障影响养殖效果。
苗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对于苗种的选择,标准指出应当选用健康无病、活力充沛的优质苗种。苗种投放前需要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确保没有携带任何潜在疾病。关于放养密度,建议根据池塘大小合理安排,一般每平方米水面可容纳200尾左右的鲆鲽鱼苗种,这样既能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是整个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标准推荐使用高质量的人工配合饲料,并且要遵循“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每天分早晚两次投喂,每次投喂量约为鱼体重的3%-5%,具体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值得注意的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等营养添加剂可以增强鱼类免疫力,减少患病几率。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方面,标准提倡采用预防为主的策略,即通过改善饲养条件、加强日常管理来降低发病风险。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例如,若出现细菌性疾病,则可以考虑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但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使用,避免滥用造成抗药性问题。另外,还要注意定期消毒池水,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监测水质指标、观察鱼群状态等内容。水质监测项目包括pH值、氨氮含量、亚硝酸盐浓度等关键参数,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出养殖环境是否适合鲆鲽鱼生存。同时,还需密切留意鱼群的行为表现,如食欲减退、游动缓慢等情况可能是疾病的早期信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DB37/T 2087-2012 鲆鲽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规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只有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才能实现高效稳定的鲆鲽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