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斑鳜人工繁育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设施设备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斑鳜的人工繁育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Spotted Grouper (DB34T 1652-2012)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652-2012斑鳜人工繁育技术操作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斑鳜的人工繁殖工作。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亲本选择与培育部分,标准指出亲本应来源于无疫病的养殖区域,并且要求雌雄比例为1:1至1:1.5之间。这主要是为了保证繁殖过程中有足够的配对机会,同时避免因性别比例失衡导致的繁殖失败。此外,还强调了亲本需要经过至少一年以上的适应期才能用于繁殖,目的是让其生理状态达到最佳。
其次,在催产环节,规定使用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作为主要催产药物,剂量为每公斤体重3000-4000国际单位,并且要求两次注射间隔时间为8-12小时。这样的安排能够有效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提高受精率。同时,催产环境温度需控制在20℃以上,水体溶氧量不低于5mg/L,以确保亲鱼健康状况良好。
再次,在孵化管理方面,明确了孵化用水必须经过过滤处理,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孵化池面积一般为10平方米左右,深度保持在60cm以内;每日换水量占总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措施有助于创造一个适宜胚胎生长发育的小环境,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最后,在幼苗培育阶段,提出了投喂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作为开口饵料,并逐步过渡到配合饲料的方法。初期日投喂量约为鱼苗体重的10%-15%,随着个体增大可适当降低投喂频率但增加单次投喂量。此过程旨在促进幼苗快速成长,增强体质。
综上所述,《斑鳜人工繁育技术操作规程》通过科学合理的流程设计和技术参数设定,为实现斑鳜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严格执行该标准不仅有利于保护珍稀物种资源,还能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