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捕食螨防治棉花害螨的技术要求,包括捕食螨的释放方法、环境条件、田间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估。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采用捕食螨进行棉花害螨生物防治的农业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trol of Cotton Mite Using Predatory Mites in Fujian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216-2011《捕食螨防治棉花害螨技术规程》是福建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利用捕食螨来防控棉花害螨的技术流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1. 捕食螨的释放条件:标准规定在气温达到18℃以上且相对湿度适宜时可以开始释放捕食螨。这是因为捕食螨的活动需要一定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过低的温度会影响其繁殖与捕食效率。
2. 捕食螨的释放方法:要求将捕食螨均匀撒布于棉株上,并且要结合田间调查结果确定合适的释放量。通常每亩地释放10万头捕食螨为宜,具体数量需根据虫口密度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捕食螨能够有效覆盖整个棉田,并且不会因为数量不足而影响防治效果。
3. 监测与评估机制:标准强调了定期监测的重要性,包括对害螨种群动态以及捕食螨存活率的跟踪记录。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及时了解生物防治的效果,并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在一个生长季节结束后应对整个防治过程进行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以改进未来的操作方案。
4. 与其他措施协调使用:虽然捕食螨是一种有效的自然控制手段,但并不能完全替代化学农药等其他形式的干预措施。因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将这种方法与其他综合管理策略结合起来使用,比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等非化学防治方式,形成互补优势。
5. 培训与指导:为了保证技术的有效实施,标准还特别提到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这不仅包括种植户如何正确操作释放捕食螨的过程,还包括他们对于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的认识提升。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捕食螨防治棉花害螨技术规程》不仅仅提供了一套具体的执行步骤,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个理念——即依靠生态学原理来进行病虫害治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