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的术语和定义、检验项目、抽样方法、检验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银耳栽培种的质量检验。
Title:Inspection Regulations for the Quality of Auricularia Polytricha Cultivation Strai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203-2011《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规程》是指导银耳栽培种质量检测的重要依据。以下对规程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解读。
一、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生产的银耳栽培种质量检验。明确了适用区域和对象,为全省银耳栽培种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统一规范。
二、术语和定义
1. 银耳栽培种:以木屑、棉籽壳等为培养基质,经人工接种银耳菌丝体后培养而成的栽培材料。
2. 菌丝体生长率:指在规定条件下,银耳菌丝体在培养基上生长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
3. 污染率:指栽培种中被杂菌污染部分所占比例。
三、检验项目与方法
1. 外观检验
(1) 菌袋外观应完整无损,封口严密。
(2) 培养基颜色均匀,无明显变色现象。
2. 微生物检验
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污染菌数量,污染率不得超过5%。
3. 菌丝体生长率测定
将栽培种置于25℃恒温箱中培养7天,测量菌丝体覆盖面积,计算生长率,要求达到85%以上。
四、质量判定规则
1. 外观和微生物检验均合格,则判定为合格品。
2. 若菌丝体生长率低于85%,则判定为不合格品。
3. 对于不合格产品,需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检验报告
检验完成后应及时出具报告,内容包括样品名称、编号、检验日期、检验结果等信息,并由检验人员签字确认。
六、注意事项
1. 检验应在清洁环境中进行,避免外界污染。
2. 使用的仪器设备需定期校准,确保测量准确。
3. 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便于追溯查询。
该标准为银耳栽培种的质量检验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有助于提高银耳栽培的整体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