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菌种活力检测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食用菌菌种的活力检测及评价。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Viability Testing of Edible Fungi Strai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233-2011《食用菌菌种活力检测技术规范》是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主要用于指导和规范食用菌菌种活力的检测工作。这项标准对于确保食用菌生产中使用的菌种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和生产能力至关重要。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范围与适用对象
标准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食用菌菌种活力的检测。这意味着无论是在科研机构、菌种生产企业还是农业合作社,只要涉及到食用菌菌种的使用,都应当遵循此标准进行活力检测。
检测指标
标准规定了多个关键检测指标,包括但不限于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形成能力、酶活性等。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了菌种的生命力及其在实际栽培中的表现。
# 菌丝生长速度
这是衡量菌种健康状况的一个基础性指标。通过在特定培养基上观察菌丝从接种点向外扩展的速度,可以初步判断菌种是否健壮。一般而言,健康的菌种其菌丝生长速度应达到一定的标准值以上。
# 子实体形成能力
子实体是食用菌的主要经济部分,因此其形成能力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产量与品质。标准要求对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子实体发育情况进行记录,并评估其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 酶活性
某些特定酶类(如纤维素酶、木质素酶)在食用菌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这些酶的活性水平有助于了解菌种分解有机物的能力以及适应不同基质的能力。
检测方法
标准还详细描述了几种常用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操作流程。例如,采用平板法测定菌丝生长速度时需注意选择合适的培养温度和湿度;而对于子实体观察,则需要控制光照时间及强度等因素以模拟自然生长环境。
结果评价
最后,在完成所有必要的测试之后,根据各项指标的结果综合评定菌种的活力状态。如果某一项或多项指标低于最低合格标准,则认为该批菌种不合格,不得用于大规模生产活动。
总之,《食用菌菌种活力检测技术规范》为福建省内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优质菌种资源,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