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干制槟榔果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加工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质量控制、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新鲜槟榔果为原料,经挑选、清洗、煮沸、烘烤、分级等工序加工而成的干制槟榔果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cessing of Dried Betel Nuts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0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干制槟榔果加工技术规程》(DB46/T 227-2012)是海南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干制槟榔果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加工工艺、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内容。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原料要求
该标准指出,干制槟榔果的原料应选用新鲜、成熟、无病虫害、无霉变的新鲜槟榔果。同时,要求槟榔果的外观应完整,无机械损伤,颜色正常。这一要求确保了原料的质量,为后续加工提供了基础保障。新鲜成熟的槟榔果含有足够的营养成分,能够保证干制槟榔果的品质。
二、加工工艺
加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清洗、浸泡、蒸煮、烘烤、冷却、包装等。清洗是为了去除槟榔果表面的杂质,浸泡可以软化槟榔果的外皮,便于后续处理;蒸煮有助于破坏槟榔果的细胞结构,使其更容易吸收调味料;烘烤则是为了去除多余的水分,使槟榔果达到适宜的干燥程度;冷却后进行包装,以保持产品的质量和延长保质期。这些工艺流程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决定了干制槟榔果的最终品质。
三、质量要求
干制槟榔果的质量要求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卫生指标三个方面。感官指标要求干制槟榔果色泽均匀,无霉变、无虫蛀、无异味;理化指标要求干制槟榔果的水分含量不超过20%,总酸度不低于3%;卫生指标则要求干制槟榔果不得检出致病菌和农药残留。这些指标从多个角度对干制槟榔果的质量进行了规范,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和食用价值。
四、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主要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感官检验主要通过视觉、嗅觉和触觉来判断干制槟榔果的外观、气味和质地是否符合要求;理化检验则采用化学分析法测定干制槟榔果的水分含量、总酸度等指标;微生物检验则是检测干制槟榔果中是否存在致病菌和霉菌。这些检验方法科学严谨,能够准确地反映干制槟榔果的质量状况。
五、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干制槟榔果的标志应清晰标明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批号、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等内容;包装材料应无毒、无害、无污染,并具有良好的防潮性能;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日晒雨淋,防止包装破损;贮存时应置于通风干燥处,远离热源和火源。这些要求旨在保护干制槟榔果的质量和安全性,延长其保质期。
综上所述,《干制槟榔果加工技术规程》(DB46/T 227-2012)从原料选择到成品出厂的各个环节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干制槟榔果的规范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供了依据。严格执行该标准不仅能够提高干制槟榔果的产品质量,还能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