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的检疫程序、诊断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的检疫和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Quarantine of 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Infection in Giant Pand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419-2012《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检疫技术规范》是四川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的检疫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的检疫对象、检疫方法及结果判定等内容。适用于四川省内大熊猫养殖和野外保护区域内的须癣毛癣菌病检疫工作。这一部分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范围和目的,确保所有相关检疫活动有据可依。
2. 术语和定义
- 须癣毛癣菌病: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大熊猫皮肤真菌感染性疾病。
- 检疫对象:包括疑似患病的大熊猫个体及其生活环境中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或材料。
这一部分为后续具体操作提供了必要的专业术语支持,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检疫工作的失误。
3. 检疫程序
- 样品采集:在大熊猫身体不同部位(如爪垫、耳部、尾根等)取样,每只大熊猫至少采集3个样本。样本需立即放入无菌容器中并送至实验室检测。
样品采集是整个检疫过程的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标准强调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以及多点取样的必要性,以提高检出率。
4. 实验室检测
- 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中的真菌孢子形态,并结合培养基培养鉴定病原菌种类。
实验室检测环节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显微镜检查和培养来确认是否感染须癣毛癣菌。这一步骤要求技术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确保诊断结果科学可靠。
5. 结果判定与处理
- 若检测结果显示存在须癣毛癣菌,则判定为阳性病例;反之则为阴性。对于阳性病例,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传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
结果判定明确且严格,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有助于及时控制病情发展,保护其他健康个体免受侵害。
6. 预防措施
- 定期对饲养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加强饲养人员个人防护意识,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交叉感染风险。
预防措施从环境卫生管理和人员管理两方面入手,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理念,对于长期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基于DB51/T 1419-2012标准的重要条款进行了深入解析,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有效开展大熊猫须癣毛癣菌病的检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