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星花金龟无公害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白星花金龟在农作物上的无公害防治。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Non-toxic Control of Protaetia brevitar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3326-2011白星花金龟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白星花金龟的无公害防治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安全。以下从该标准中挑选出一些关键条款并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白星花金龟”的概念及其危害性。“白星花金龟”是一种农业害虫,主要以植物叶片为食,严重时可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准确识别白星花金龟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后续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
防治原则
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面对白星花金龟问题时,应优先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其发生几率,如合理布局种植结构、选用抗病虫品种等;当害虫已经出现时,则需要结合物理、生物及化学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避免单一方法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或效果不佳的问题。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包括人工捕捉、设置诱捕器等方式。其中,人工捕捉适合于虫口密度较低的情况,特别是在成虫期较为集中时效果显著。而利用性信息素诱捕器则可以更有效地监测虫情变化趋势,并且对环境友好,不会造成污染。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本标准推荐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包括引入天敌昆虫(如寄生蜂)、使用微生物农药等方法。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白星花金龟的数量增长,而且由于它们本身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因此长期来看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对外界化学物质的依赖。
化学防治
尽管化学防治被列为最后的选择,但在必要情况下仍需遵循严格的规定。例如,所使用的杀虫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且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剂量施用,避免过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或者产生抗药性等问题。此外,在选择具体产品时也应注意其安全性,优先考虑低毒高效的品种。
监测与评估
为了确保防治工作的持续有效性,标准还提出了定期开展田间调查的重要性。通过记录不同时间段内白星花金龟的发生情况,可以及时调整防控策略,确保达到最佳效果。同时,对于整个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也要进行科学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类似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DB65/T 3326-2011白星花金龟无公害防治技术规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白星花金龟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同时也兼顾了环境保护的需求。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上述各项技术和方法,不断优化和完善我们的防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