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栽培的技术要求,包括选地、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收获等环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沿淮低洼地区麦茬玉米的生产与管理。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heat-stubble Corn in Low-lying Areas of Huai River Reg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栽培技术规程(DB34/T 1578-2011)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在沿淮地区低洼地带种植麦茬玉米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土壤准备与整地
该标准强调土壤的准备工作对玉米生长至关重要。首先要求深耕土地,深度应达到25厘米以上,以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系发育。同时,建议在播种前进行平整土地,确保田间无明显的大土块和杂草,这有助于提高种子与土壤接触的紧密度,从而保证出苗率。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的玉米品种是成功栽培的关键。标准指出应优先选用抗病性强、耐湿性好的高产品种,并且要根据当地的积温情况合理安排播种期,以避开高温多雨季节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
施肥管理
合理的施肥策略对于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标准推荐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即根据土壤测试结果确定肥料种类及施用量。一般情况下,每公顷需施用氮肥约225公斤,磷肥75公斤,钾肥150公斤。此外,在玉米拔节期追加适量速效氮肥可以有效促进植株健壮成长。
种植密度
适当的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利用光能资源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对于沿淮低洼地区的麦茬玉米来说,建议每公顷种植约6万株左右为宜。具体数量还需结合实际地块大小、肥力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
病虫害防治
由于低洼地带湿度较大,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因此,在整个生长期都需要密切监测田间的病虫情变化。一旦发现病害或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物理、生物或者化学方法加以控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沿淮低洼地麦茬玉米栽培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管理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区域特点与自然条件限制,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希望每位从业者都能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努力实现稳产增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