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宗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防控技术要求,包括疾病诊断、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从事淡水鱼类养殖的单位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xplosive Hemorrhagic Disease in Major Freshwater Fish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1519-2011《大宗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防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大宗淡水鱼类养殖过程中对暴发性出血病的有效防控。以下为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关于病原与传播途径
标准明确指出,暴发性出血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等。其传播途径包括水源污染、饲料污染以及鱼体间的直接接触。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应严格控制水源质量,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并确保饲料新鲜无污染。
二、预防措施
1. 养殖场选址与布局:要求养殖场远离工业区和生活区,水源充足且清洁,池塘布局合理以利于排水和换水。
2. 池塘消毒:在放苗前需彻底清塘消毒,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化学药物进行处理。
3. 苗种选择与检疫:选用健康无病的苗种,放养前进行必要的药浴消毒,避免携带病原进入池塘。
4. 饲料投喂:科学配比饲料营养成分,保证鱼类健康成长;同时添加适量维生素C等免疫增强剂。
三、发病初期诊断与治疗
当发现鱼类出现异常症状如体表充血、鳍基出血等情况时,应立即停止投喂并采取相应措施。可采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进行全池泼洒,同时配合内服抗生素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操作,切勿超量使用以免造成药物残留超标。
四、环境调节
保持适宜的水温(一般控制在20℃~30℃之间)、溶解氧水平(不低于5mg/L)及pH值范围(6.5~8.5)。定期更换部分旧水注入新水,促进水体循环交换,减少有害物质积累。
五、生物安全防护
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限制无关人员进出生产区域;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前必须穿戴干净的工作服鞋帽并做好手部清洗消毒;对于死亡或患病个体要及时捞出隔离处理,防止疾病扩散蔓延。
六、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健全疫病监测网络,定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及时掌握区域内大宗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发生趋势和发展动态,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1519-2011标准中的关键要点进行了深入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规范来保障大宗淡水鱼类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