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制浆造纸行业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方法、采样要求、分析技术及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制浆造纸行业中涉及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估。
Title:Specification for Occupational Hazard Detection in Workplace - Part 4: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C6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416.4-201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检测规范 第4部分:制浆造纸行业》是河北省地方标准,专门针对制浆造纸行业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河北省内制浆造纸企业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地域和行业限制,确保了检测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点”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可能对劳动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因素。这一定义为后续检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检测项目与方法
- 粉尘:包括木粉尘、漂白剂粉尘等。检测时应采用滤膜采样法,并按照GBZ/T 192.1的规定执行。
- 毒物:如硫化氢、氨气等。检测方法需符合GBZ/T 160系列标准,使用相应的气体检测管或仪器进行定量分析。
- 噪声:测量时应选用符合GB/T 8170规定的声级计,在工人工作位置1米处进行连续8小时等效声级测定。
- 高温:通过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仪来评估作业环境热强度,确保不超过允许限值。
4. 检测周期与频率
对于不同类型的危害因素设定了不同的检测频次。例如,粉尘和毒物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而噪声则需要每半年检测一次。此外,当生产工艺发生重大变化或者新增设备时,也应及时补充检测。
5. 结果评价与处理
检测结果须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相比较,若超标则需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危害水平。比如调整工艺流程、加强通风换气、提供个人防护用品等。
6. 记录保存
所有检测数据必须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并妥善保管至少三年以上,以便日后查阅或作为改进依据。
综上所述,《DB13/T 1416.4-2011》从多个角度规范了制浆造纸行业内的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程序,为企业保障员工健康安全提供了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