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贵州绿茶珠形茶加工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贵州地区绿茶珠形茶的加工生产。
Title:Process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earl-shaped Green Tea of Guizhou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4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贵州绿茶珠形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T 638-2010)是贵州省地方标准,用于规范珠形茶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要求。以下为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及其详细解读:
范围
该标准规定了贵州绿茶珠形茶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场所及设施设备要求、加工工艺流程以及质量控制要点等。适用于以贵州茶区生产的适制珠形茶的鲜叶为原料,采用手工或机械方式制作的珠形茶产品。
术语和定义
1. 珠形茶: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颗粒状的茶叶制品。
2. 揉捻:通过物理作用使茶叶细胞破碎,促进茶汁外溢,增加茶汤浓度的过程。
3. 干燥:利用热风或其他方法去除茶叶中的水分,达到成品茶含水量要求的操作。
加工场所及设施设备要求
加工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保持清洁卫生,并远离污染源。所使用的机械设备需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如揉捻机、杀青机、理条机等。
加工工艺流程
1. 鲜叶摊放:将采摘后的鲜叶均匀摊放在竹匾上,厚度不超过5厘米,时间一般为4至6小时,目的是散失部分水分,提高后续加工效率。
2. 杀青:使用杀青机对鲜叶进行高温处理,破坏酶活性,防止氧化变色。温度控制在200℃左右,时间为3至5分钟。
3. 揉捻: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揉捻时间和压力,确保茶叶成形良好且不失其品质特征。
4. 成型:通过手工或者专用机械将揉捻后的茶叶塑造成珠形,此过程需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叶片组织。
5. 干燥:分初干与足干两个阶段完成。初干时采用较低温度快速蒸发多余水分;足干则需缓慢升温至70-80℃直至达到成品所需含水量(通常为5%-7%)。
质量控制要点
1. 原料验收:严格把控进厂鲜叶的质量,包括色泽、匀整度等方面的要求。
2. 卫生管理: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防止交叉污染。
3. 出品检验:每批次产品均需经过感官审评及理化指标检测,确保符合标准后再包装入库。
以上便是对DB52/T 638-2010《贵州绿茶珠形茶加工技术规程》中关键内容所做的解析说明。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