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金针菇栽培的产地环境、栽培设施、培养料配方与配制、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金针菇的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lammulina velutipes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874-2010 金针菇栽培技术规范》是一项青海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金针菇的栽培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范围与术语
该标准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金针菇的工厂化栽培。它规定了金针菇栽培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术语,如“菌丝体”、“子实体”等,这些术语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定义基础,确保了不同生产者之间的沟通无障碍。
二、环境条件
标准要求栽培室的温度应控制在10℃至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光照强度不宜超过50lux。这样的环境条件能够满足金针菇生长的需求,同时避免因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的质量下降。例如,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金针菇容易受到病害侵袭,而过强的光照则会抑制其正常发育。
三、培养基配制
培养基是金针菇生长的基础,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培养基的主要成分及其比例。通常包括棉籽壳、玉米芯、麸皮等原料,其中棉籽壳占50%-60%,玉米芯占20%-30%,麸皮占10%-15%。此外还应加入适量的石膏粉和石灰来调节pH值至6.5左右。合理的营养配比有助于促进菌丝体的健壮生长,并最终形成优质的子实体。
四、接种与发菌管理
接种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杂菌污染。接种后进入发菌期,此阶段要定期检查菌袋或培养皿内的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发菌期间温度宜维持在20℃-22℃范围内,空气流通但不过于强烈,以免造成菌丝受损。
五、出菇管理
当菌丝长满整个培养基表面并开始现蕾时即可转入出菇管理阶段。此时需要逐步降低温度至10℃-15℃,增加空气湿度至90%以上,并适当给予散射光刺激。每日需通风换气一次以上,保证二氧化碳浓度不超过0.1%。通过精心调控上述参数可以促使金针菇整齐一致地分化出菇。
六、采收标准
金针菇达到一定规格后就可以采收了。一般情况下,当子实体完全展开且顶部尚未开伞时为最佳采摘时机。此时菇体长度应在8cm-15cm之间,直径不超过2cm,色泽洁白或淡黄色,无机械损伤及病虫害痕迹。及时采收不仅有利于保持产品新鲜度,也有利于下一茬菇的顺利萌发。
七、病虫害防治
在整个栽培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对于常见的细菌性软腐病、绿霉病以及螨类害虫等,可以通过调整环境因子(如温湿度)、选用抗性强的品种以及合理使用生物农药等方式来进行综合防控。
八、收获后的处理
采收后的金针菇应及时进行分级包装,确保每批次产品的质量稳定可靠。包装材料应选用透气性良好且无毒无害的材质,避免二次污染。同时要做好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冷链管理,以延长保鲜期限。
以上就是对《DB63/T 874-2010 金针菇栽培技术规范》部分重要内容所做的深入分析。遵循该标准不仅可以有效提升金针菇栽培的整体水平,还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