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奶牛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用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奶牛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治疗。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ajor Parasitic Diseases in Dairy Cattl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0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1115-2010《奶牛主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规程》是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奶牛养殖过程中主要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3.1 防治原则
该标准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奶牛养殖中,应优先采取措施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而非等到疾病已经发生后再进行治疗。这包括定期对牛舍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合理安排饲料结构以增强牛群免疫力,并且要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
4.1 养殖场布局要求
养殖场应当按照功能分区设置生活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其中,生产区内需设立净道与污道分离通道,确保人畜分开流动,避免交叉感染。此外,还要求牛舍地面采用防滑、易清洗材料铺设,并保证良好的通风条件。
5.1 寄生虫病诊断方法
对于疑似患有寄生虫病的奶牛,应首先通过临床症状观察初步判断可能感染的类型。随后可采用显微镜检查法、ELISA检测等手段进一步确认。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药物前务必准确识别病原体种类及感染程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6.1 药物使用规范
本标准明确规定了各类抗寄生虫药剂的适用范围及其最大残留限量。例如,伊维菌素可用于驱除线虫和螨虫,但其休药期不得少于28天;而阿苯达唑则适用于多种肠道寄生虫感染,不过每次用药间隔时间至少为7天。所有药物均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指示剂量施用,并做好记录备案工作。
7.1 环境控制措施
为了有效降低环境中寄生虫卵囊或幼虫数量,建议定期更换垫料并集中高温堆肥处理。同时,还需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管理,防止污染源侵入。另外,对于放牧饲养模式下的牧场,则需要轮牧制度来减少特定区域内的虫口密度。
以上就是DB51/T 1115-2010中几个重要条文的具体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从事相关工作的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