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断方法、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案。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Disease in Marine Fish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026-2009《海水鱼类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技术规范》是河北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海水鱼类养殖过程中对刺激隐核虫病的有效防控。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刺激隐核虫病”的定义为由刺激隐核虫寄生在海水鱼类体表或鳃部所引起的疾病。这一定义强调了疾病的病因和主要感染部位,为后续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防治原则
防治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这意味着养殖者需从源头上控制病原传播,包括合理布局养殖场、保持良好的水质条件等措施。同时,在发现疫情时要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应急处理措施。
养殖管理
1. 选址与设计:要求养殖区远离污染源,并且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池塘或网箱的设计应当便于日常管理和紧急情况下的操作。
2. 苗种来源:引进苗种前必须经过严格检疫,确保无携带病原体。同时建议选择健康状况良好且适应性强的品种作为养殖对象。
3. 日常管理:
- 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如温度、盐度、溶解氧等,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 合理投喂饲料,避免过量造成浪费及水质恶化;
- 加强巡塘制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疾病诊断
当怀疑发生刺激隐核虫病时,可以通过肉眼观察或者显微镜检查来确认。典型症状表现为鱼体表面出现白色小点状物,严重时可导致鱼死亡。实验室检测方法则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原种类及其数量分布情况。
治疗措施
对于已经发病的鱼群,除了物理清除(如刷洗)外,还可以采用化学药物治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有使用的药品都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严格按照说明书配制使用浓度,防止产生抗药性或残留超标等问题。
结语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规定,能够有效降低海水鱼类因刺激隐核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提醒广大养殖户要增强环保意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