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灰翅麦茎蜂监测预报的技术要求、方法和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灰翅麦茎蜂的监测与预报工作,为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 of Cephalcia tarsipes (Gray Winged Wheat Stem Sawfl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灰翅麦茎蜂监测预报技术规范》(DB63/T 807-2009)是青海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灰翅麦茎蜂的监测方法、预报指标和预测预报等内容。以下对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指出灰翅麦茎蜂是一种危害小麦的重要害虫。这一定义为后续监测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确保监测对象的准确性。
监测方法
标准要求采用田间调查法进行监测。具体包括:
1. 调查时间:从越冬代成虫羽化开始至小麦收获前结束。
2. 调查地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作为调查点。
3. 调查内容:记录不同发育阶段的数量变化,如卵、幼虫、蛹和成虫的数量。
预报指标
标准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预报指标:
1. 越冬基数:通过春季普查获得,用于预测当年发生程度。
2. 发育进度:观察并记录各世代的始见期、高峰期和盛末期。
3. 田间密度:定期测定田间虫口密度,评估危害风险。
预测预报
预测预报是标准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
1. 短期预报:根据当前田间调查数据,预测未来一周内的发生趋势。
2. 中期预报:结合历史资料和气候条件,预测未来一个月内的发生趋势。
3. 长期趋势分析:综合多年的数据,分析灰翅麦茎蜂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些详细的监测预报措施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减少灰翅麦茎蜂对小麦生产的威胁。通过严格执行本标准,可以有效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保障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