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地鼠害生物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生物防治措施、效果监测与评价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草地鼠害的生物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Rodent Pests in Grasslan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787-2009草地鼠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是青海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草地鼠害的生物防治工作。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
该标准适用于青海省草地生态系统中鼠害的生物防治。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生态背景,强调了生物防治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2. 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草地鼠害”、“生物防治”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草地鼠害”是指由鼠类过度繁殖导致的草地植被破坏现象;“生物防治”则是利用天敌、微生物制剂等非化学手段控制鼠害。
3. 防治原则
提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要求在鼠害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在发生后结合物理、化学与生物方法综合施策,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监测与预警
强调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调查鼠密度,及时发现鼠害趋势。当鼠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并迅速组织专业队伍开展防治工作。
5. 生物防治措施
- 引入天敌:如投放鼢鼠天敌猛禽(如雀鹰)或引入捕食性昆虫。需注意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的天敌种类。
- 使用微生物制剂:推荐采用苏云金杆菌等高效低毒的微生物制剂,这些制剂能有效抑制鼠类生长发育,同时对人畜安全无害。
- 植物诱杀法:通过种植具有驱鼠效果的植物(如薄荷、大蒜),吸引并驱赶鼠类远离牧区。
6. 效果评估
每次防治结束后都应对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包括鼠密度下降幅度、植被恢复情况以及非靶标生物受影响程度等方面。只有当防治目标完全实现后方可结束整个过程。
7. 环境保护要求
在实施任何一项具体措施之前必须充分考虑其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确保所有活动均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破坏草原生态平衡。
以上内容基于《DB63T 787-2009草地鼠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指导性意见,促进青海省草地资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