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地蝗虫生物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生物防治方法、监测与评估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草地蝗虫的生物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Grassland Locus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草地蝗虫生物防治技术规程》(DB63/T 788-2009)是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草地蝗虫的生物防治工作,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青海省境内草原上发生的蝗虫灾害的生物防治。这一规定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和对象,确保防治措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2. 术语和定义:
- 草地蝗虫:指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对牧草造成危害的蝗虫种类。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手段控制蝗虫数量的方法。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
3. 防治原则:
-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 注重生态平衡,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这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倡采用可持续发展的防治策略。
4. 监测与预警:
- 定期开展草原蝗虫密度调查,及时掌握虫情动态。
-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监测精度。通过科学的监测体系,可以更早发现蝗灾迹象,采取相应措施。
5. 生物防治方法:
- 天敌释放:如引入金龟子绿僵菌等天敌昆虫来抑制蝗虫种群增长。
- 微生物制剂应用:使用白僵菌粉剂喷洒处理受害草地。这种方法既有效又环保,能够针对性地消灭害虫而不伤害其他有益生物。
6. 实施步骤:
- 确定防治区域,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
- 组织专业队伍进行操作,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 施药后跟踪观察效果,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每个环节都有具体要求,确保整个过程有序高效。
7. 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
- 对比防治前后草原植被恢复情况及经济效益。
- 收集各方意见,不断优化改进方案。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持续提升防治技术水平。
以上内容概括了DB63/T 788-2009的核心要点及其意义所在。遵循此标准不仅有利于控制草原蝗虫的危害,还能促进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