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斑鳢养殖的场地选择、苗种放养、饲养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斑鳢的人工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potted Barb Fish Farming DB44T 486-2008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斑鳢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养殖技术规范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DB44/T 486-2008 斑鳢养殖技术规范》对斑鳢的养殖环境、苗种选择、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从几个关键点进行解读。
在养殖环境方面,标准要求水源应清洁无污染,水体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5mg/L,pH值应在7.0至8.5之间。这些指标确保了斑鳢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例如,溶解氧是影响鱼类呼吸的重要因素,过低会导致斑鳢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关于苗种选择,标准指出苗种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亲本群体,体长不应小于3cm,且体表光滑无伤。这一要求有助于保证苗种的质量,避免因苗种本身的问题影响后续养殖效果。
在饲养管理上,标准强调投喂要定时定量,饲料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5%,并根据斑鳢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饲料种类和投喂量。这有助于满足斑鳢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
疾病防控部分,标准要求定期对养殖池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体系。一旦发现疾病,应及时隔离病鱼,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这种预防为主的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
此外,标准还提出了环境保护的要求,比如控制养殖密度,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等。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也有助于实现斑鳢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DB44/T 486-2008 斑鳢养殖技术规范》为斑鳢养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