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林木育苗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林木育苗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ree Seedling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476-2007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是由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地方标准,于2007年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林木育苗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林木的育苗生产。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对标准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解读。
一、苗圃地的选择与准备
标准中明确指出,苗圃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且pH值适宜的土地。具体要求包括:
- 地形条件:苗圃地应具有良好的自然坡度,避免积水现象发生。
- 土壤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全氮量不低于0.1%,速效磷含量不低于10mg/kg,速效钾含量不低于50mg/kg。
- 水源保障:确保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并配备完善的灌溉设施。
- 隔离措施:为了防止病虫害传播,新建立的苗圃应与原有林地保持一定距离,通常建议至少300米以上。
二、种子处理
对于种子处理部分,标准提出了详细的处理流程和技术参数:
- 种子筛选:使用风选或水选的方法去除杂质和不饱满的种子,保证种子纯度达到90%以上。
- 消毒处理:采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1-2小时,或者利用福尔马林熏蒸种子24小时,以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 催芽处理: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催芽方法,如温水浸种法、沙藏法等,促使种子提前发芽,提高出苗率。
三、播种育苗
在播种育苗环节,标准强调了以下几个要点:
-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时间,一般春季为最佳时期。
- 播种密度:控制合理的播种密度,以利于幼苗生长发育。例如,乔木类苗木每平方米播种量约为100-150粒。
- 覆土厚度:播种后覆盖一层薄土,厚度一般为种子直径的2-3倍。
- 覆膜保湿:为了保持土壤湿润,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方式,但需注意适时揭膜通风透气。
四、苗期管理
苗期管理是整个育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标准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
- 水分管理:保持土壤适度湿润,避免干旱或积水。特别是在高温季节,要增加浇水频率,同时注意防止雨水过多导致烂根。
- 施肥管理:在幼苗生长初期施用氮肥促进根系发育,在中期适量增施磷钾肥增强抗逆性。
-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查苗圃,发现病虫害迹象及时采取生物或化学手段进行防治,减少损失。
- 整形修剪:适时对苗木进行修剪,去除病弱枝条,促进主干健壮生长。
五、苗木出圃
最后,在苗木出圃前,需要按照国家标准GB 6000-1999《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的要求对苗木进行分级检验,确保合格苗木才能出圃。检验项目主要包括苗木高度、地径、根系状况等方面。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DB11/T 476-2007 林木育苗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苗圃选址到苗木出圃全过程的技术指导,还特别注重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对于推动北京市林业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