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建筑工程中地下室防水施工的技术要求、材料选用、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地下室防水工程施工。
Title:Code for Waterproof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Basem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 367-2006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地下室工程中防水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以及质量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防水等级划分与设防要求
该标准明确将地下室防水划分为四个等级,其中一级防水适用于人员长期停留或存放重要物资的场所,如地铁站厅、医院等;四级防水则适用于临时使用的地下建筑。对于一级防水,规定必须采用多道防线,包括结构自防水和附加防水层,并且在迎水面设置防水层。
二、材料性能指标
标准对用于地下室防水的各种材料提出了具体性能指标。例如,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得低于P8,即能承受0.8MPa水压力而不渗漏。此外,防水卷材的拉伸强度应达到国家标准中的较高值,以确保其在恶劣环境下的耐用性。
三、施工过程控制要点
在施工过程中,标准强调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基坑开挖完成后要及时封闭基底,防止地下水侵入;其次,在铺设防水层之前要确保基层干燥清洁,避免影响粘结效果;再次,防水层搭接宽度不得小于100毫米,并且接缝处需用密封膏处理;最后,浇筑防水混凝土时应分层振捣密实,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现象。
四、质量验收标准
关于质量验收,标准指出所有隐蔽工程都必须经过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同时,每道防水层完工后都要进行蓄水试验,持续时间不少于24小时,观察是否有渗漏情况发生。另外,整个防水系统还需通过为期三个月的运行监测,确认无异常渗漏才能视为达标。
五、维护保养建议
为了延长地下室防水系统的使用寿命,标准还给出了相应的维护保养措施。比如定期检查排水设施是否畅通,及时清理附着于表面的杂物;当发现局部破损时应及时修补,必要时可重新涂刷保护涂料;此外,还应注意防止重物撞击导致防水层破裂。
综上所述,《DB11 367-2006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规程》从多个维度为确保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提供了详尽指导,值得相关从业者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