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牧交错区乳用青年母牛(初孕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要求,包括饲料与营养、饲养管理措施、卫生防疫及环境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农牧交错区乳用青年母牛(初孕牛)的饲养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Feeding and Management of Dairy Heifers (Pregnant Heifers) i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 Zon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417-2005《农牧交错区乳用青年母牛(初孕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农牧交错区乳用青年母牛的科学饲养与管理。以下将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要求
1. 圈舍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建筑防火规范,并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和防寒保温性能。
解读:确保圈舍的安全性及适宜的生活环境对于提高奶牛健康水平至关重要。良好的通风可以防止空气污染,采光有助于保持奶牛的情绪稳定,而防寒保温则是在寒冷季节保护奶牛免受低温影响的关键措施。
二、饲料配制
2. 青年母牛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应占干物质总量的12%-14%,钙磷比为1.5:1-2:1。
解读:合理搭配蛋白质、钙磷等营养成分能够满足青年母牛生长发育的需求。其中,粗蛋白质的比例决定了奶牛体内组织修复和免疫功能是否正常;钙磷比例直接影响骨骼强度以及繁殖能力。
三、饲养管理
3. 每头青年母牛每日需提供不低于8公斤优质青干草或等量其他形式的粗纤维饲料。
解读:充足的粗纤维摄入不仅能够促进瘤胃蠕动,预防消化道疾病的发生,还能帮助维持正常的反刍活动。这一步骤对于保证奶牛整体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四、健康管理
4. 定期开展驱虫工作,每年至少两次使用高效低毒药物进行全面驱虫处理。
解读:寄生虫感染会严重削弱奶牛体质并降低生产效率。通过定期驱虫可有效控制内外部寄生虫数量,减少经济损失。
五、繁殖管理
5. 初次配种年龄一般控制在16-18月龄之间,体重达到成年母牛平均体重的70%以上时即可考虑配种。
解读:过早或过晚配种都会影响后代质量和母体恢复情况。选择适当时间进行首次交配有利于后代健康成长同时也有利于母牛自身恢复良好状态。
六、记录档案建立
6. 对每头青年母牛建立详细的个体档案,包括出生日期、父母信息、生长发育记录等内容。
解读:建立健全的档案系统便于跟踪观察每只奶牛的成长轨迹,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从而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
综上所述,《农牧交错区乳用青年母牛(初孕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从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操作指南,为提高该地区乳用青年母牛养殖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养殖户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各项操作流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进一步优化饲养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