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日本对虾放流增殖的技术要求,包括苗种选择、培育、放流操作及后续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从事日本对虾放流增殖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Stock Enhancement of Japanese Shrimp in Shandong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68-2004《日本对虾放流增殖技术规范》是一项山东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日本对虾的放流增殖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重要解读:
1. 亲虾选择与培育:标准要求选择健康无病、体长适中的亲虾作为种源。具体而言,雌虾体长应在12厘米以上,雄虾在10厘米以上。亲虾需在专门的育苗场内进行隔离培育,确保水质清洁且富含营养,以促进其性腺发育成熟。
2. 幼体培养条件:幼体阶段是决定放流成功率的关键时期。标准规定了适宜的水温(25℃-28℃)、盐度(28‰-32‰)以及溶解氧含量(大于5mg/L)。此外,还需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投喂量和频率,保证幼体健康成长。
3. 放流前准备:在正式放流之前,需要对拟放流海域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底质类型、潮流状况及饵料生物分布等信息。同时,要对即将投放的虾苗进行严格检疫,确认无疾病隐患后方可实施放流活动。放流时间通常选在每年春季或秋季,此时海水温度较为稳定有利于虾苗适应环境。
4. 放流密度控制: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并提高成活率,标准建议每公顷水域内的放流数量不宜超过5万尾。这一密度既能满足资源恢复需求,又不会造成过度竞争导致资源浪费。
5. 后期管理措施:放流后应持续关注目标区域内的种群动态变化情况,采取必要手段防止非法捕捞行为的发生。例如设置禁渔期制度、加强执法力度等措施均有助于保护放流成果。
以上内容基于DB37/T 468-2004《日本对虾放流增殖技术规范》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希望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