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扫描电镜对海水养殖鱼类指状拟舟虫病进行诊断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步骤。本文件适用于海水养殖鱼类指状拟舟虫病的检测与诊断。
Title:Diagnosis Procedure for Ichthyobodo necator Disease in Marine Cultured Fishes - Part 2: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Method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20.2-2004《海水养殖鱼类指状拟舟虫病诊断规程 第2部分:扫描电镜诊断法》是山东省地方标准的一部分,专门用于指导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海水养殖鱼类的指状拟舟虫病进行诊断。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1. 指状拟舟虫病:由指状拟舟虫寄生引起的疾病。这种寄生虫主要侵害海水鱼类,导致鱼体出现异常行为、食欲减退等症状。
2. 扫描电镜诊断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形貌及结构特征的方法。此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指状拟舟虫的形态特征,如纤毛分布、体表结构等。
样品采集与处理
3. 样品采集:选择疑似患病的鱼类作为样本来源。应从不同部位取样,确保代表性。例如,可以从鱼体表面刮取组织或直接剪取病变部位。
4. 样品处理:
- 清洗: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样品表面,去除杂质。
- 固定:采用固定剂(如戊二醛)将样品固定,防止细胞变形。
- 脱水:依次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脱水,通常从低浓度开始逐步提高至100%。
- 干燥:采用临界点干燥法或其他适当方法使样品完全干燥。
- 喷镀金膜:为了增强导电性,在样品表面喷镀一层薄金膜。
扫描电镜操作步骤
5. 仪器准备:确保扫描电镜处于良好工作状态,调整好加速电压、电流等参数。
6. 样品放置:将处理好的样品小心放置于样品台,并确保其位置正确稳定。
7. 观察与记录:启动扫描电镜,调节焦距直至图像清晰。仔细观察并记录指状拟舟虫的形态特征,包括但不限于纤毛排列方式、体表纹路等。
8.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对比已知的标准图谱,判断是否为指状拟舟虫感染。若发现典型特征,则可确诊为该病。
注意事项
9. 安全防护:操作过程中需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10. 废弃物处理:所有使用过的化学试剂及生物材料均需按照相关规定妥善处置,防止环境污染。
以上内容基于DB37/T 420.2-2004标准进行了提炼和解析,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在实际应用时,请参照最新版本的标准文件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