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安徽省奶牛场环境卫生的基本要求、环境条件、卫生管理措施及监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奶牛场的环境卫生管理与评价。
Title:Hygiene and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for Dairy Farms in Anhui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20-2003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奶牛场环境卫生的基本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1. 选址与布局
标准要求奶牛场应远离居民区、工业区及主要交通干道至少500米以上。这一规定旨在减少外界污染对奶牛健康的影响,并确保牛奶质量不受干扰。同时,牛舍的布局应合理,保证通风良好且便于清洁和消毒。
2. 牛舍环境
牛舍内温度应控制在适宜范围内(夏季不高于28℃,冬季不低于5℃),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此外,牛舍内的空气质量也非常重要,二氧化碳浓度不得超过0.2%,氨气浓度不得超过15mg/m³。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奶牛的舒适度和生产性能。
3. 粪便处理
奶牛场产生的粪便需及时清理并集中堆放发酵,用于有机肥生产或还田利用。此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环境污染,还能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水源保护
场区内应设置专用供水系统,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水质检测项目包括pH值、总硬度等常规指标以及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群数等微生物学指标,所有指标均需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5. 病死畜处理
对于病死的奶牛尸体,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常见的处理方式有深埋法、焚烧法等,目的是避免疫病传播给其他动物或人类。
6. 防疫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防疫制度,定期开展疫苗接种工作,并做好日常消毒记录。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要更换专用工作服鞋帽,并经过淋浴更衣才能上岗操作,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综上所述,《DB34/T 320-2003》从多个维度规范了奶牛场环境卫生管理的具体内容,对于保障奶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各奶牛场应当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相关措施,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