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种鹅场的选址与布局、种鹅的选择与饲养管理、繁殖技术、疫病防控及卫生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内种鹅场的生产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roduction in Goose Breeding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95-2003种鹅场生产技术规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种鹅场的生产技术要求,确保种鹅健康和繁殖性能。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场址选择与布局
1. 环境条件:种鹅场应选择地势高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且水质良好的区域。这一要求是为了保证鹅群的生活环境舒适,避免因湿冷导致疾病传播。
2. 卫生防疫:场址周围应无污染源,距离居民区至少500米以上,并且要有独立的进出场道路。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外界病原体侵入,保护种鹅健康。
鹅舍建设
1. 结构设计:鹅舍应采用全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设计,确保良好的通风换气条件。同时,地面应铺设防滑材料,便于清洁消毒。
2. 饲养密度:每只成年种鹅所需面积不得少于1平方米,以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减少相互争斗现象发生。
日常管理
1. 饲料供应:饲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定期检测营养成分是否达标。同时要注意饲料的新鲜度,避免使用发霉变质的食物。
2. 饮水保障:保证全天候清洁饮用水供应,特别是在炎热季节更需注意水量充足。
3. 免疫接种:按照免疫程序定期为种鹅注射疫苗,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发生。此外还应对新引进的种鹅实施隔离观察,确认无异常后方可混群饲养。
疾病防控
1. 日常监测: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制度,记录每次检查结果及处理措施。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采取隔离治疗等紧急控制手段。
2. 废弃物处理:粪便等固体废弃物需集中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污水则通过专用设施净化达标后才可外排。
以上就是对《DB45/T 95-2003种鹅场生产技术规范》部分关键内容所做的深入分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提高种鹅养殖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