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炒货食品的卫生要求,包括原料、生产过程、成品的质量控制及储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所有从事炒货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企业及相关单位。
Title:Hygiene Requirements for Roasted Snack Foods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 330-2003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炒货食品的卫生要求。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内生产的炒货食品,包括坚果、籽类等。这明确了标准适用的产品类别和地域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 炒货食品:指以坚果、籽类为主要原料,经炒制或其他加工方式制成的休闲食品。
- 微生物指标:包括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用于评估食品卫生状况。
3. 感官要求
- 色泽:应均匀一致,不得有焦黑或生青现象。
- 滋味气味:具有正常炒货食品应有的香味,无异味。
- 组织形态:颗粒完整,无虫蛀或霉变现象。
4. 理化指标
- 水分含量:不得超过6%,以防止微生物滋生。
- 酸价和过氧化值:分别不得超过3mg/g和0.25g/100g,确保油脂新鲜度。
5. 微生物指标
- 菌落总数:每克不得超过1000个。
- 大肠菌群:每克不得超过30个。
- 致病菌: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6. 检验方法
各项指标的检测需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 标志:产品标签上应注明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名厂址等信息。
- 包装:采用防潮、防虫材料,避免二次污染。
- 运输和贮存:应在阴凉干燥处存放,避免阳光直射。
以上内容是DB34 330-2003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