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茶小卷叶蛾的测报调查方法和防治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茶小卷叶蛾的监测、预报及防治工作。
Title:Tea Small Leaf Roller: Monitoring,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Techniqu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26-2003 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茶小卷叶蛾的测报调查与防治技术。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监测方法
标准指出,应采用田间定点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定点调查要求在每个茶园设置固定的观察点,定期检查叶片上的卵块和幼虫数量。大田普查则需要覆盖整个茶园,以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及时掌握虫害发生动态。
2. 防治指标
当茶树叶片受害率达到5%以上时,即需采取防治措施。这一指标是基于长期观测得出的经验值,能够有效控制虫害蔓延,避免造成更大损失。
3. 化学防治
在化学防治部分,推荐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例如,在春季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施药一次,秋季第二代幼虫孵化盛期再施药一次。这样既保证了杀虫效果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4. 生物防治
鼓励利用天敌如赤眼蜂等进行生物防治。可以在每年的越冬期释放赤眼蜂卵卡,每亩释放量为1万头左右,连续两年即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
5. 农业防治
建议合理修剪茶树,清除枯枝落叶,减少越冬场所。同时加强肥水管理,增强茶树抗性。这些措施虽然见效慢但长远来看有助于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
6. 预测预报制度
各级植保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预测预报网络,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当虫情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及时指导农户开展统防统治工作,提高防控效率。
以上内容概括了DB34/T 326-2003标准的核心要点,对于从事茶叶生产的专业人士来说是非常实用的技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