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茅的种植环境、种子选择与处理、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白茅的规范化种植与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mperata Cylindrica Plan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白茅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在传统农业中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TSDCMIA DD18-2024《白茅种植技术规程》对白茅的种植管理进行了系统规范,其中关于土壤改良部分的新旧版本差异值得深入探讨。
在旧版标准中,土壤改良主要强调施用有机肥和深耕翻土,但对具体操作细节描述较为笼统。新版标准则进一步细化了土壤改良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增加了“土壤酸碱度调节”这一关键环节。根据新版标准要求,种植前需检测土壤pH值,当pH值低于5.5时,应使用石灰粉进行调节,每亩施用量为50至75公斤,并充分混匀。若pH值高于7.5,则需施用硫磺粉,每亩施用量为20至30公斤。
这种变化体现了白茅种植技术的进步。通过精确调整土壤酸碱度,可以显著提高白茅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实际应用时,首先需要使用便携式土壤pH计准确测量土壤酸碱度。然后按照标准规定的剂量准备相应肥料。施用时采用机械深翻的方式,确保改良剂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局部浓度过高导致烧苗现象。此外,改良后还需观察一周左右,再次检测土壤pH值,必要时进行微调。
这一改进不仅提高了白茅种植的成功率,还为后续规模化种植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实际生产中,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改良方案,确保白茅种植达到预期效果。
预览图若存在模糊、缺失、乱码、空白等现象,仅为图片呈现问题,不影响文档的下载及阅读体验。
当文档总页数显著少于常规篇幅时,建议审慎下载。
资源简介仅为单方陈述,其信息维度可能存在局限,供参考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如遇下载中断、文件损坏或链接失效,可提交错误报告,客服将予以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