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数据载体标识符的编码规则、结构和应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基于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的数据载体标识及管理。
Title:Information technology -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 techniques - Data carrier identifier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and Data Capture, AIDC)已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对物体、人员或信息的自动识别和数据收集,从而提高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并优化决策过程。AIDC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从物流管理到医疗健康,再到零售行业,都离不开它的支持。
在这一领域中,数据载体标识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数据载体标识符是用于唯一标识特定对象或数据的符号或代码,它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例如,在物流行业中,条形码、二维码以及RFID标签等数据载体标识符被广泛应用,它们帮助企业在复杂的供应链中追踪货物的位置和状态。
为了规范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的应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GB/T 42587-2023 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载体标识符技术要求》。该标准详细规定了数据载体标识符的设计原则、编码规则以及应用指南,为相关行业的技术开发和实施提供了统一的标准依据。
该标准的出台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其次,它促进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互通,减少了因技术标准不一致而产生的障碍。最后,它还推动了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比如物联网设备的数据交换更加高效。
以某大型物流企业为例,该公司在其全球配送网络中全面采用了基于GB/T 42587-2023标准的RFID技术。通过在每个运输箱上安装RFID标签,企业实现了货物从发货到收货全程的实时监控。据数据显示,采用RFID技术后,货物丢失率下降了30%,运营成本降低了15%。此外,由于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提高,员工的工作强度也显著减轻。
另一个典型案例来自医疗行业。一家医院引入了符合GB/T 42587-2023标准的条形码管理系统,用于患者身份确认及药品管理。通过扫描患者的腕带条形码,医护人员能够迅速获取病人的病历信息,避免了人工记录可能带来的错误。据统计,该系统的实施使患者等待时间缩短了25%,同时提高了诊疗效率。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将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更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工具将不断涌现;另一方面,跨平台的数据整合能力也将得到加强。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基于GB/T 42587-2023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将进一步普及,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
总之,信息技术中的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及其相关标准,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通过合理运用这些先进技术,我们可以构建更加智能、高效的数字化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