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鲆鲽类鱼类工厂化养殖的良好农业规范控制点及符合性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鲆鲽类鱼类的工厂化养殖生产过程,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供指导。
Title: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 - Part 22: Control Points and Compliance Specifications for Flounder and Sole Intensive Aqua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GBT 20014.22-2008 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GAP)的一系列标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标准聚焦于鲆鲽类鱼类的工厂化养殖,为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鲆鲽类鱼种包括牙鲆、大菱鲆等,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备受市场欢迎。然而,这类鱼类的养殖对环境条件和技术要求较高,因此该标准的出台旨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GBT 20014.22-2008 标准的核心在于对鲆鲽工厂化养殖全过程的控制点进行规范化管理。这些控制点涵盖了从苗种选择到收获的各个环节,具体包括:
良好农业规范不仅是一种技术规范,更是一种理念的体现。它强调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同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例如,在鲆鲽养殖中,通过科学的水质管理和合理的饲料投喂,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能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以某大型鲆鲽养殖企业为例,该企业在实施 GBT 20014.22-2008 标准时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该企业建立了严格的苗种筛选机制,将亲本的健康状况作为首要考量因素,从而大幅提升了幼苗的存活率。其次,通过引进先进的循环水处理设备,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每年节约用水量达30%以上。此外,该企业还采用了智能化监控系统,实时监测养殖池内的各项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有效降低了疾病爆发的风险。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推广 GBT 20014.22-2008 标准以来,鲆鲽养殖行业的平均成活率提高了约15%,单位面积产量增长了20%。更重要的是,由于产品质量的提升,产品价格也得到了显著上涨,为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良好的环保实践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尽管 GBT 20014.22-2008 标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来仍需不断优化和完善。一方面,应加强技术研发,探索更加高效的养殖模式;另一方面,还需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从业者了解并采纳这一标准,共同推动鲆鲽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