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燃煤电厂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选址、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及关闭后的污染控制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燃煤电厂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其他相关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可参照执行。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llution Control of Solid Waste Storage and Disposal Sites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X7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燃煤电厂作为重要的能源供应来源,其固体废物的处理与管理成为环保领域的重要议题。DLT 1281-2013《燃煤电厂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技术规范》是中国针对燃煤电厂固体废物管理制定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管理措施,减少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安全。
DLT 1281-2013从多个方面对燃煤电厂固体废物的贮存和处置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这些要求涵盖了废物分类、场地选择、防渗设计、监测与评估等关键环节。其中,废物分类是基础性工作,需要根据废物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细致划分,以确保后续处理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场地选择需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周边环境敏感性,避免对地下水、土壤及大气造成二次污染。
废物分类是DLT 1281-2013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同类型的固体废物具有不同的危害程度和处理难度,因此科学分类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例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如粉煤灰可以通过加工制成建筑材料,而危险废物如重金属污染物则需要专门的无害化处理设施。
以某大型燃煤电厂为例,该厂每年产生约5万吨粉煤灰,通过实施废物分类制度,将其中可回收部分送至建材企业用于生产混凝土砌块,不仅减少了填埋量,还创造了经济效益。这一实践证明了废物分类在推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防渗设计是防止固体废物渗漏污染地下水的核心手段。DLT 1281-2013明确规定,贮存处置场必须采用双层防渗结构,即在底部铺设HDPE(高密度聚乙烯)膜,并在其上覆盖黏土垫层,形成双重屏障。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阻止有害物质向土壤和地下水扩散。
例如,在某沿海地区的燃煤电厂,由于地处软土地基且靠近海洋,防渗设计尤为重要。该厂采用了先进的复合防渗系统,并结合实时监控设备,实现了对渗滤液排放的全天候监管。据统计,自投入使用以来,该系统未发生任何渗漏事故,保障了周边生态环境的安全。
为了更好地理解DLT 1281-2013的实际应用效果,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某中部省份的一家燃煤电厂,在实施该规范后对其原有固体废物处置场进行了全面改造。首先,按照规范要求对废物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危险废物单独存放;其次,优化了场地选址,将原址迁移至远离村庄和河流的位置;最后,加强了防渗设计,安装了自动监测装置。
改造完成后,该电厂的固体废物管理效率显著提升,不仅减少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还获得了当地政府颁发的环保示范单位称号。这一成功案例表明,DLT 1281-2013不仅是技术上的指导文件,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工具。
DLT 1281-2013《燃煤电厂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技术规范》为中国燃煤电厂固体废物管理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框架。通过对废物分类、场地选择、防渗设计等方面的严格要求,该规范有效降低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潜在威胁。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相信这项规范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应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