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TEC1-127系列温差电致冷组件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以碲化铋为热电材料的TEC1-127系列温差电致冷组件,其他类似产品可参照执行。
Title:SJT 10137-1991 Thermoelectric Cooling Modules TEC1-127 Ser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M63
国际标准分类号:25.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SJT 10137-1991 TEC1-127系列温差电致冷组件是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半导体致冷设备。这种组件通过电流驱动,能够实现制冷和加热的双重功能,广泛应用于电子元件的温度控制、激光器冷却、红外探测器保护等领域。SJT 10137-1991 是中国国家标准之一,规定了TEC1-127系列温差电致冷组件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以及性能指标。这一标准的制定为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提供了统一的规范,确保了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一致性。
TEC1-127系列温差电致冷组件的核心技术是珀尔帖效应(Peltier Effect)。当直流电通过由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组成的热电偶时,会在两个接触点之间产生热量的吸收或释放。如果电流方向改变,热电偶会反转其作用,从而实现从制冷到加热的功能切换。TEC1-127系列组件通常由数百个热电偶串联而成,形成一个紧凑而高效的热管理系统。
根据SJT 10137-1991标准,TEC1-127系列温差电致冷组件的主要参数包括:最大制冷量、输入电压范围、工作电流、热阻等。例如,TEC1-127组件的最大制冷量通常在25W左右,输入电压为12V,工作电流可达6A。这些参数决定了组件的适用范围和性能表现。
以某知名激光器制造商为例,其产品对工作温度有严格要求,必须保持在±0.5℃范围内。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该公司采用了TEC1-127系列温差电致冷组件作为核心温控方案。通过精确的电流调节,该组件成功实现了激光器的工作温度稳定控制,显著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随着科技的进步,TEC1-127系列温差电致冷组件正朝着更高效率、更低功耗的方向发展。新材料的研发(如量子阱材料)将进一步提升组件的热电转换效率,使其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此外,智能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也将推动组件向自动化、远程监控的方向迈进。
TEC1-127系列温差电致冷组件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温控解决方案,已经在多个行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遵循SJT 10137-1991标准,制造商能够确保产品质量和性能的一致性。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TEC1-127组件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