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印刷流程中色调值(CTV)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要求,包括测量条件、数据处理和结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从事印刷及相关行业的企业、机构和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对色彩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Title:Printing Process Control: Tone Value (CTV) Calculation and 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中国标准分类号:Z72
国际标准分类号:37.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印刷行业中,色调值(CTV)的计算与应用是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以TGDPRA 001-2024为例,该标准对印刷过程中的色调值计算及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本文将聚焦于新旧版本标准中关于“灰成分替代(GCR)深度”的变化,并详细解读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灰成分替代(GCR)深度的变化
在TGDPRA 001-2023版本中,对于灰成分替代的深度规定较为笼统,仅提出了一般性的指导原则,而未提供具体的量化指标。而在2024年的新版标准中,则明确规定了不同纸张类型和油墨组合下的GCR深度范围,这为生产实践提供了更加精准的操作依据。
# 应用方法详解
1. 确定纸张与油墨类型
在实施GCR之前,首先需要根据所使用的纸张种类(如铜版纸、胶版纸等)以及油墨特性选择合适的GCR参数。新版标准中提供了详细的参考表格,列出各类组合的最佳GCR深度区间。
2. 测量初始密度值
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待处理图像区域的颜色密度值,记录下C(青)、M(品红)、Y(黄)三原色通道的数据。这些原始数据将作为后续调整的基础。
3. 计算目标密度值
根据选定的GCR深度值,利用公式计算出期望达到的目标密度值。公式通常为:
\\[
D_{target} = D_{initial} - GCR \\times (D_{max} - D_{min})
\\]
其中\\(D_{initial}\\)是初始密度值,\\(GCR\\)为设定的比例因子,\\(D_{max}\\)和\\(D_{min}\\)分别为最大允许密度与最小允许密度。
4. 调整印刷机设置
将计算得出的目标密度值输入到印刷机控制系统中,通过调节墨量分配来实现色彩平衡。同时需密切监控实际输出效果,必要时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满足标准要求。
5. 验证与记录
最后一步是对成品进行质量检测,确保所有参数均符合新版标准的规定。此外,还应做好完整的文档记录,便于后期追溯及优化改进。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有效地运用TGDPRA 001-2024中关于灰成分替代深度的具体要求,从而提高印刷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这一改进不仅提升了生产的效率,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