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温差电致冷技术领域的名词术语及其定义。本文件适用于温差电致冷技术的研究、设计、制造及应用领域。
Title:Thermoelectric Refrigeration - Termin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K 34
国际标准分类号:27.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温差电致冷技术是一种基于热电效应的制冷方式,其核心原理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珀尔帖效应(Peltier Effect)。当电流通过由两种不同导电材料组成的电路时,会在接点处产生热量吸收或释放的现象。这种技术因其无运动部件、体积小、可靠性高以及能够实现精确控温等优点,在电子设备散热、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了规范和统一温差电致冷领域的术语与定义,我国于1988年发布了国家标准《SJ 2855-1988 温差电致冷名词术语》。这一标准不仅为行业内提供了权威的技术语言体系,还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通过明确术语含义,该标准帮助从业者避免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设计失误或误解,从而提高了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温差电致冷技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汽车空调以及军事装备中。例如,在高端服务器机房内,精密的温差电冷却装置被用来维持服务器稳定运行所需的恒定温度;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小型高效的热电制冷器则用于电池组的热管理,确保电池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以某知名电动汽车制造商为例,该公司在其最新款车型上采用了先进的热电制冷技术来保护车载锂电池组。据数据显示,这套系统能够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将电池温度控制在理想范围内,显著提升了车辆续航里程并延长了电池寿命。此外,由于无需额外消耗燃油驱动压缩机,这项创新还降低了整车能耗,符合绿色环保理念。
随着新材料的研发及制造工艺的进步,未来的温差电致冷技术有望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一方面,研究人员正在探索新型高效热电材料,如钙钛矿结构化合物,它们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较低的晶格热导率;另一方面,智能化控制策略也将进一步优化系统表现,比如通过实时监测环境条件自动调整制冷功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综上所述,《SJ 2855-1988 温差电致冷名词术语》作为行业发展的基石,对于推动相关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球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这项绿色低碳的技术必将在更多场景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