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民用航空器上使用的指点信标接收机的设计、生产和验收。
Title:General Specifications for Airborne Marker Beacon Receiver
中国标准分类号:V51
国际标准分类号:49.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SJ 20662-1998 是中国航空工业领域的一项重要标准,它为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的设计、制造和测试提供了详细的规范和要求。这项标准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也体现了我国航空电子设备标准化的重要进展。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从其内涵、技术要求到实际应用进行全面分析。
指点信标(Marker Beacon)是一种用于航空导航的设备,主要用于帮助飞行员确定飞机在跑道上的位置。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则是接收并处理指点信标信号的核心设备。根据SJ 20662-1998 的规定,这类设备需要具备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以及抗干扰能力,以确保在各种复杂飞行条件下都能稳定工作。
指点信标通常分为三类:外指点信标(Outer Marker, OM)、中指点信标(Middle Marker, MM)和内指点信标(Inner Marker, IM)。这些信标分别位于跑道的不同位置,通过不同的频率信号向飞行员提供信息。例如,外指点信标通常设置在距离跑道入口约6英里处,而内指点信标则位于跑道入口附近。
SJ 20662-1998 对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提出了多项严格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其中几个关键点:
这些技术要求不仅确保了设备的功能性,还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SJ 20662-1998 的实际意义,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某航空公司曾引进了一批符合该标准的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用于其国际航班的导航系统升级。这批设备在多次长途飞行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依然能够准确捕捉信标信号,为飞行员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
此外,这些设备还经过了严格的测试验证,包括高低温环境试验、振动试验和电磁兼容性测试等。结果显示,所有设备均达到了标准要求,证明了SJ 20662-1998 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
尽管SJ 20662-1998 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标准,但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设备也在持续优化。未来的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可能会采用更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一步提升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同时,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普及,指点信标的作用可能逐渐被其他导航手段取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需要与其他系统协同工作,形成更加完善的导航体系。
总之,SJ 20662-1998 作为一项重要的航空标准,为机载指点信标接收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关注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确保航空导航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