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基于黑黄红色彩学的中国女性面部肤色定量测试与评价方法,包括测试条件、数据采集、计算方法及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中国女性面部肤色的研究、产品开发及相关应用领域。
Title:Quantitative Testing and Evaluation Method of Chinese Women's Facial Skin Color Based on Black-Yellow-Red Colori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CITS 181-2024》中新增的“面部肤色数字化评估模型”为核心,重点解析其与旧版标准的主要差异及应用方法。
在旧版标准中,面部肤色的评价主要依赖人工比色板和主观描述,缺乏量化指标。而新版标准引入了基于Lab色彩空间的数字化评估模型,通过精确测量L(亮度)、a(红绿轴)和b(黄蓝轴)值来实现标准化描述。该模型采用分段函数对不同肤色类型进行归类,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使用高精度分光光度计采集面部皮肤反射光谱数据,并转换为Lab值。然后根据公式计算综合肤色指数CI=(a+b)/L,将CI值划分为五个区间:I型浅白、II型中等白、III型自然白、IV型健康麦色、V型深棕。每个区间对应特定的a/b比值范围和L阈值。
例如,对于一名典型的III型自然白肤色个体,其CI值应在0.65-0.75之间,L值约为85-90。实际操作时需注意光源条件应符合D65标准,且测量部位应选择脸颊中部无明显斑点区域。
这一改进显著提升了肤色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尤其适用于化妆品研发、医学美容等领域需要精准匹配肤色的产品设计。同时,新模型还增加了对季节性肤色变化的考量因素,在夏季和冬季分别建立独立的参数数据库,确保全年检测结果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