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苗种培育的技术要求,包括环境条件、亲鲍选择与培育、受精与孵化、幼体培育、稚鲍培育、养成管理及病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皱纹盘鲍苗种的培育和相关增养殖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Culture of 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是一种重要的海水经济贝类,在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分布。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野生资源的减少,人工增养殖成为皱纹盘鲍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SCT 2004.2-2000《皱纹盘鲍增养殖技术规范》作为行业标准之一,为苗种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涵盖苗种选择、培育环境、病害防控以及实际应用案例等内容。
苗种是增养殖成功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养殖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根据SCT 2004.2-2000标准,苗种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为了提高苗种质量,育苗场通常会采用亲本筛选技术。例如,通过检测亲本的生殖能力、遗传背景等指标,挑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用于繁殖。此外,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也被应用于苗种基因鉴定,以确保种质纯度。
适宜的环境条件是苗种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SCT 2004.2-2000对育苗场的环境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水质、温度、光照等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良好的环境不仅能够提升苗种存活率,还能显著改善其品质。例如,某沿海育苗场通过优化水质净化系统,使苗种的平均日增重提高了30%。
病害问题是制约皱纹盘鲍苗种培育的重要障碍。SCT 2004.2-2000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具体措施包括: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耐药性的加剧,绿色防控技术逐渐受到重视。例如,某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植物提取物的抗菌剂,实验结果显示其对皱纹盘鲍常见病原菌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且无毒副作用。
以福建省某大型育苗场为例,该场严格按照SCT 2004.2-2000标准开展苗种培育工作。在2020年春季,该场成功培育出约50万尾优质苗种,其中95%以上的苗种达到一级品标准。这批苗种被投放到周边海域后,成活率达到8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此外,该育苗场还建立了完善的追溯体系,从亲本选育到苗种销售全程可追踪。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不仅保障了产品质量,也为消费者提供了安全保障。
SCT 2004.2-2000《皱纹盘鲍增养殖技术规范》为苗种培育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涵盖了苗种选择、环境优化、病害防控等多个方面。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不仅可以提高苗种的质量和产量,还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推动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信皱纹盘鲍的增养殖技术将更加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