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革胡子鲇鱼苗鱼种的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检疫规则。本文件适用于革胡子鲇鱼苗鱼种的生产、检验与验收。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Clarias fuscus Culture -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Fry and Finger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SCT 1029.4-1999《革胡子鲇养殖技术规范.鱼苗鱼种质量要求》是中国水产养殖领域的一项重要国家标准,旨在规范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的养殖过程和产品质量。作为非洲引进的一种经济鱼类,革胡子鲇因其适应性强、生长迅速、肉质优良而被广泛养殖。然而,在养殖过程中,鱼苗和鱼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养殖的成功与否以及经济效益的高低。因此,这一标准为养殖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鱼苗和鱼种是养殖业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及最终产量。在SCT 1029.4-1999中,对鱼苗和鱼种提出了明确的质量要求,包括体长、体重、健康状况等指标。例如,标准规定鱼苗的体长应达到一定范围,以确保其具备足够的活力和适应能力;同时,鱼种需无明显病害,如寄生虫感染或外部损伤。
除了鱼苗和鱼种本身的质量要求外,SCT 1029.4-1999还强调了养殖环境的重要性。革胡子鲇对水质的要求较高,适宜的水温、溶解氧含量和pH值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此外,养殖池塘的设计、饲料投喂方式以及疾病预防措施也是标准中涉及的重要内容。
以某大型水产养殖场为例,该场自2005年起开始按照SCT 1029.4-1999标准进行革胡子鲇的规模化养殖。通过严格筛选符合标准的鱼苗和鱼种,该场实现了高达95%以上的成活率,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由于注重水质管理和科学喂养,该场的年均产量较未执行标准时提高了近30%。
另一个典型案例来自云南某小型养殖户,他通过学习并应用该标准,成功将自家的小型池塘改造为高效的养殖基地。他不仅减少了因病害导致的损失,还大幅降低了饲料浪费,使得每公斤鱼的生产成本下降了约15%。
尽管SCT 1029.4-1999已经为革胡子鲇养殖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指导框架,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仍需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标准。例如,可以进一步研究更高效的饲料配方,开发智能化的水质监控系统,以及探索更加环保的养殖模式。
总之,SCT 1029.4-1999不仅是一项技术规范,更是推动中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养殖者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