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气象观测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包括观测项目、观测时间和频率、数据记录与处理等。本文件适用于从事玉米气象观测的机构和个人,以及相关科研和生产活动。
Title:Agricultural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pecifications - Corn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指南旨在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QXT 361-2016农业气象观测规范中关于玉米的相关内容。
以下是关于QXT 361-2016规范中玉米观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详细回答: QXT 361-2016规范中玉米观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监测玉米生长过程中受到的气象条件影响,包括温度、降水、日照等,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优化种植管理措施。
详细回答: 关键指标包括玉米的生育期(如播种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构成要素(穗数、粒重)以及病虫害发生情况等。
以下是关于玉米观测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
详细回答: 生育期的确定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玉米品种特性,通过田间观察玉米植株的形态变化(如叶片数量、花序发育情况)来判断。同时参考QXT 361-2016中的标准时间表进行校准。
详细回答: 株高的测量频率通常为每10天一次,具体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生长阶段调整。在关键生育期(如拔节期、抽穗期)需增加测量频次以捕捉变化趋势。
以下是关于数据记录和分析的常见问题:
详细回答: 观测数据应包括日期、地点、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降水量)、玉米生育状况及病虫害信息等。建议使用表格或数据库形式记录,便于后续统计分析。
详细回答: 可通过绘制生长曲线、计算相关系数等方式分析气象条件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例如,分析降水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为灌溉决策提供支持。
以下是关于实施过程中常见的误解和纠正:
详细回答: 不同品种的玉米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观测频率需根据品种特性灵活调整。例如,早熟品种可能需要更频繁的观测。
详细回答: 气象观测提供了宏观环境数据,但田间调查能够获取更具体的作物生长信息。两者应结合使用,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