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视频内容安全检测人工智能系统鲁棒性的测评方法、指标体系及实施流程。本文件适用于视频内容安全检测相关的人工智能系统的研发、测试与评估。
Title:Robustness 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ystems in Video Content Security Detection - Part 2: Video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CITIF 011-2023 内容安全检测人工智能系统鲁棒性测评规范 第2部分:视频》中新老版本在对抗样本生成方法上的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详细解读。
在旧版标准中,对抗样本的生成主要依赖于传统的FGSM(Fast Gradient Sign Method)和DeepFool等算法。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有效评估模型对简单扰动的鲁棒性,但对于复杂的现实攻击场景覆盖不足。新版标准引入了更先进的对抗样本生成技术,如PGD(Projected Gradient Descent)和CW(Carlini-Wagner)攻击。特别是PGD,它通过多次迭代优化,能够在多维度上调整输入数据,从而模拟更为复杂且隐蔽的攻击手段。这种变化使得测评结果更加贴近实际应用环境,有助于更全面地检验AI系统的安全性。
例如,在使用PGD生成对抗样本时,首先需要确定攻击目标和初始扰动范围。然后按照设定的步长逐步调整输入数据,并限制每次调整后的输出仍在预设范围内。这一过程重复多次后即可得到一个具有高度欺骗性的对抗样本。通过这种方式生成的样本可以有效测试AI系统在面对精心设计的攻击时的表现,进而为改进模型提供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版标准对于对抗样本生成方法的更新不仅提升了测评的准确性,还增强了其对未来潜在威胁的预测能力。这对于保障内容安全检测AI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