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干尖线虫病的防治阈值及相应的监测和防控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水稻种植过程中干尖线虫病的预防、监测与治理。
Title:TJAASS 116-2023 Rice Dry Tip Nematode Disease Control Threshol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水稻干尖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病害。在TJAASS 116-2023标准中,关于防治阈值的规定进行了重要调整。本文将聚焦于新旧版本标准中防治阈值的变化,为农业生产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防治阈值的新变化
在旧版标准中,水稻干尖线虫病的防治阈值设定较为宽泛,通常以病株率超过10%作为防治启动点。然而,这种单一指标难以全面反映田间实际情况,可能导致防治时机不当或过度使用农药。
新版标准引入了更为精细化的评估体系,结合病株率、虫口密度以及气候条件等多个因素来确定防治阈值。具体来说,当病株率达到5%且虫口密度超过每株10头时,即需启动防治措施。此外,对于高风险区域,即使病株率未达到5%,但连续阴雨天气超过三天,也应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应用方法详解
为了有效应用这一新的防治阈值标准,农业生产者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1. 定期监测:种植户应定期对田间进行巡查,记录病株数量和虫口密度。建议每块稻田设置至少5个监测点,每个点随机选取10株稻苗进行检查。
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计算平均病株率和虫口密度。如果发现病株率接近5%,且虫口密度超标,则立即准备防治方案。
3. 综合决策:除了上述定量指标外,还需结合天气预报信息。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即便病株率较低,也应及时施药保护。
4. 合理用药:选择高效低毒的杀线虫剂,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使用。同时注意轮换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防止抗药性产生。
通过以上方法的应用,能够更精准地把握防治时机,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希望广大农户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更新后的标准,科学管理稻田,确保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