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航天器回收系统中无线电标位装置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航天器回收过程中使用的无线电标位装置的设计、生产和验收。
Title:General Specifications for Radio Positioning Devices in Spacecraft Recovery Systems
中国标准分类号:V51
国际标准分类号:49.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航天器回收系统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任务的成败以及航天员和设备的安全。在这一过程中,无线电标位装置作为关键的辅助设备之一,承担着提供定位信息的重要职责。QJ 2787-1996《航天器回收系统无线电标位装置通用规范》正是针对此类设备制定的技术标准,旨在确保其性能、可靠性及安全性达到航天任务的要求。
QJ 2787-1996 规定了无线电标位装置的设计、制造、测试和验收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要求涵盖了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发射功率、抗干扰能力、环境适应性等多个方面。例如,该规范要求无线电标位装置能够在极端温度(如-40℃至+70℃)和高湿度环境下正常工作,以应对航天器可能面临的复杂回收条件。
无线电标位装置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发送无线电信号来标识航天器的位置,从而帮助地面控制中心快速确定回收点。这种装置通常由发射机、天线和电源组成,能够在航天器进入大气层后自动启动。
在实际应用中,无线电标位装置的作用不可忽视。例如,在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过程中,无线电标位装置成功发送了定位信号,使得搜索团队能够在预定区域内迅速找到返回舱,确保了航天员杨利伟的安全返回。
尽管无线电标位装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例如,如何在高速下降过程中保持信号的稳定传输?如何在复杂的地形环境中提高信号的接收率?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
QJ 2787-1996 的出台不仅统一了无线电标位装置的技术标准,还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标准化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减少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并提高产品的互操作性和兼容性。
以中国航天工业为例,自该规范发布以来,我国在航天器回收系统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无论是载人飞船还是卫星返回任务,无线电标位装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自1996年以来,我国成功完成了数十次航天器回收任务,其中无线电标位装置的成功率达到95%以上。
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电标位装置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的设备可能会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进一步提升其性能和可靠性。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无线电标位装置的数据处理能力也将得到增强,为航天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
总之,QJ 2787-1996《航天器回收系统无线电标位装置通用规范》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全球航天技术进步的一个缩影。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技术将继续推动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