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紫花苜蓿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紫花苜蓿的栽培与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lfalfa (TSDAA 0073-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紫花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作物,其栽培技术规程直接影响到种植效益和生态效果。在最新发布的TSDAA 0073-2023《紫花苜蓿栽培技术规程》中,与旧版相比,有一项重要变化是关于土壤改良的具体要求。这项改变旨在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对环境友好型生产的需求。
在新版标准中,土壤改良部分增加了“有机肥施用量”的具体指导,并明确了不同土壤类型的适用范围。例如,在酸性土壤条件下,推荐使用腐熟的牛粪或堆肥作为主要的有机肥料来源,每公顷施用量应在15至20吨之间。这一规定不仅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促进紫花苜蓿健康生长。
为了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这条规定,首先需要准确判断土壤类型。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土壤颜色、质地以及pH值测试来初步确定土壤性质。对于酸性土壤,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进一步确认其酸碱度水平,确保施用的有机肥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其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有机肥料至关重要。市场上常见的有机肥料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动物粪便、植物残渣等。选择时应考虑来源的安全性和养分含量是否符合需求。此外,为保证肥料充分腐熟,避免烧苗现象的发生,建议提前几个月开始准备,让肥料经历自然发酵过程。
最后,合理安排施肥时间和方式同样不可忽视。一般而言,最佳施肥时间为播种前一个月左右,采用撒施结合深耕的方式,使肥料均匀分布于耕作层内。这样不仅能提高肥料利用率,也有助于建立一个有利于紫花苜蓿生长的良好根系环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版标准对于土壤改良的要求更加科学严谨,这将有助于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环境污染。希望广大种植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这些规范,共同推动我国紫花苜蓿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