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稻曲病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及稻曲病抗性鉴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步骤。本文件适用于水稻稻曲病的研究、防控及抗性品种筛选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of Ustilaginoidea virens and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Rice Bakan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以《TGDPPS 007-2023 水稻稻曲病菌分离鉴定与稻曲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中新旧版本在菌株分离培养基选择上的差异为切入点,深入解析这一变化对实际操作的影响。
在原版标准中,稻曲病菌的分离主要依赖于通用的PDA培养基。然而,新版标准明确指出应使用改良后的察氏培养基(Czapek's Agar),并加入特定浓度的氯霉素抑制杂菌生长。这种调整并非偶然,而是基于近年来科研成果的积累以及实践验证的结果。
察氏培养基本身具有良好的营养平衡性和较低的pH值,能够有效促进稻曲病菌丝体的生长,同时降低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优势。添加氯霉素后,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培养基的选择性,还减少了因污染导致的实验误差。此外,改良后的配方还能更好地维持稻曲病菌的生理活性,从而提高后续鉴定工作的准确性。
从应用角度来看,采用该改良培养基可以显著提升分离效率和结果可靠性。例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采集到的疑似感染样本表面消毒处理,然后接种至改良察氏培养基上。之后置于恒温箱内控制适宜温度,定期观察记录菌落形态特征直至纯化完成。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每一步骤都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总之,《TGDPPS 007-2023》通过优化菌株分离培养基的选择,不仅提高了稻曲病菌分离鉴定的技术水平,也为开展相关抗性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这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完善,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