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负极底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用负极底。
Title:Alkaline Zinc-Manganese Dioxide Battery Components - Part 2: Negative Terminal B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K45
国际标准分类号:29.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QBT 2459.2-2011是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关于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零配件的技术规范,其中第二部分专门针对负极底的性能、规格和测试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负极底作为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电池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本标准的制定旨在确保负极底的生产符合行业统一要求,从而提升电池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负极底是电池内部的关键结构件之一,主要起到支撑负极材料的作用,并为电流传输提供路径。它需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机械强度以及耐腐蚀性,以适应电池在不同环境下的工作需求。例如,在高倍率放电条件下,负极底需承受较大的电流密度,因此其材料选择和制造工艺至关重要。
根据QBT 2459.2-2011的规定,负极底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电池的尺寸、容量和应用场景。常见的负极底材料包括不锈钢、铝合金和镀镍钢等,每种材料都有其优缺点。例如,不锈钢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但成本较高;而镀镍钢则在性价比上更具优势。
在实际生产中,负极底可能面临诸如焊接不良、尺寸偏差等问题。例如,某电池制造商曾因负极底焊接点不牢固导致电池漏液率上升,经改进后采用更先进的焊接设备,将漏液率从3%降至0.5%。此外,为了满足环保要求,部分企业开始探索可回收材料的应用,这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
负极底作为碱性锌-二氧化锰电池的核心部件之一,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的整体表现。QBT 2459.2-2011标准为负极底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帮助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负极底的研发方向将更加注重高性能、低成本和环保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