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糜草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生产工艺流程、技术要求、质量控制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以糜草为主要原料,采用菌酶协同发酵技术生产饲料的过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ermented Feed using Panicum miliaceum by Synergistic Fermentation of Enzymes and Microorganis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糜草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程(TNAIA 0268-2023)在推动绿色养殖和资源高效利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聚焦于新旧版本中关于“发酵环境控制”的差异,并深入解析其应用方法。
在旧版标准中,对发酵环境的要求较为笼统,仅提及温度、湿度等基本参数,但未给出具体的操作指导。而在新版标准中,这一部分得到了显著强化,明确了发酵过程中的温湿度范围应分别为30℃至35℃和70%至80%,并且每两小时需记录一次数据以确保稳定性。此外,还增加了通风换气频率的具体规定,即每隔4小时进行一次10分钟的强制通风,以防止局部氧气浓度过低影响微生物活性。
为了有效实施这些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企业应当配备自动化监控系统来实时监测并调整环境条件。例如,可以安装温湿度传感器与自动调节装置联动,当检测到超出设定区间时立即启动加热器、加湿器或排气扇等功能部件。同时,操作人员需要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确保其正常工作,避免因故障导致发酵失败。
另外,在执行强制通风措施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尽量避开喂养高峰期,以免干扰动物进食习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通过优化车间布局来改善空气流通效果,比如设置合理的进风口和排风口位置等。
总之,《糜草菌酶协同发酵饲料生产技术规程》(TNAIA 0268-2023)通过对发酵环境控制细节的细化和完善,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科学严谨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促进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