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由空间收发一体光通讯器件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和质量评定程序。本文件适用于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中使用的收发一体光通讯器件的设计、生产和验收。
Title:Free Space Optical Communication Transceiver Devi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L80
国际标准分类号:33.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自由空间收发一体光通讯器件的标准TQGCML 2697-2023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改进。本文将聚焦于新旧版本中关于“环境适应性测试”的差异,并详细解读其应用方法。
环境适应性测试的变化
在旧版标准中,环境适应性测试主要集中在温度循环和湿度测试上,而新版标准增加了振动测试和冲击测试的要求。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模拟实际使用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动态条件,确保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应用方法解读
1. 温度循环测试:此测试旨在评估器件在极端温差下的性能。操作时需将器件置于高低温箱内,按照设定的温循曲线进行多次循环(通常为10个周期)。每个周期包括高温保持、降温、低温保持和升温四个阶段。测试后需检查器件是否出现物理损坏或功能异常。
2. 湿度测试:湿度测试用于检测器件对湿气侵蚀的抵抗力。通常是在恒定高湿度环境下放置一段时间(如48小时),然后观察是否有腐蚀现象发生。对于自由空间收发一体光通讯器件而言,特别需要注意接口部分的密封性。
3. 振动测试:新增加的振动测试是为了验证器件在运输或安装过程中承受振动的能力。测试时需要按照规定的频率范围(例如10Hz到55Hz)和振幅进行扫频振动,持续时间一般为10分钟。完成测试后应检查所有连接点及内部组件是否牢固无松动。
4. 冲击测试:冲击测试模拟了突然受到撞击的情况。测试方法通常是让器件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至坚硬表面,重复几次以确保其结构完整性。这项测试对于提高产品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通过上述四种环境适应性测试,可以全面地评估自由空间收发一体光通讯器件的质量水平。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新版标准执行相关测试流程,从而保证产品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工作环境。同时,在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来提升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