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有色冶炼场地土壤与地下水中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与管控的技术要求、工作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有色冶炼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的协同修复与管控,其他类似场地可参照执行。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Coordinated Remediation and Manage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and Groundwater at Nonferrous Metal Smelting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72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本文将聚焦于《THAEPCI 55-2023 有色冶炼场地土壤-地下水重金属污染协同修复与管控技术指南》中新旧版本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部分的重要变化,并结合实际案例详细解读这些变化的实际应用。
在旧版标准中,污染场地的风险评估主要依赖于单一介质(如土壤或地下水)的污染物浓度数据,评估过程较为简单直接。然而,这种评估方式忽略了不同介质之间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关系,可能导致风险评估结果不够准确。新版标准对此进行了重大调整,在风险评估环节引入了多介质耦合模型,要求综合考虑土壤和地下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以某铜冶炼厂污染场地为例,该场地存在严重的铜、铅、镉等重金属污染问题。按照旧版标准,仅根据土壤样品检测值进行风险计算得出的结论可能低估了地下水中重金属的实际危害程度。而在新版标准指导下,通过建立土壤-地下水耦合模型,可以更精确地模拟污染物从土壤向地下水的渗透扩散过程。最终结果显示,地下水中某些重金属的暴露浓度比原先估算高出近30%,这为后续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提供了依据。
具体操作时,首先需要收集场地历史资料及现有监测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土壤剖面图、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曲线等信息;其次利用专业软件构建三维空间分布模型,输入各项参数后运行模拟程序;最后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值之间的偏差,不断优化模型直至达到最佳拟合状态。这一系列步骤不仅提高了风险评估精度,也为后续选择合适的修复技术和制定长期管理计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之,《THAEPCI 55-2023》通过对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方法的改进,使得整个评估流程更加严谨科学,有助于提高污染治理效果,降低环境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