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长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体系营建的技术要求,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及后期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防护林的建设与维护。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Shelterbelt System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对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最新发布的TCI 213-2023《长江中下游生态防护林体系营建技术规程》中,有一项重要的更新内容是关于防护林带结构设计的优化。
相比旧版标准,新版更加注重林带内部层次的科学配置,提出“多层复合型”林带结构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按照不同功能需求合理搭配,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防护网络。
以灌木层为例,新版标准强调选择适应性强、根系发达的本地物种,如胡枝子、迎春花等作为主要组成。这些植物不仅能够有效固土保水,还能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增强生物多样性。同时,灌木层应占据林带总面积的25%-30%,与乔木层形成良好的空间互补关系。
在应用过程中,首先要根据立地条件确定主导树种,并结合季节变化选择常绿与落叶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其次,在种植密度上要遵循疏密有致的原则,既保证初期覆盖率又能预留后期生长空间。此外,还需定期开展抚育管理措施,包括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以及必要的补植工作。
通过这样的结构调整,可以使整个防护林体系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这种基于自然规律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林业工程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变的发展趋势。